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哪些部位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2025.09.15 22:25

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于脊柱椎体、髋部、腕部、肩部和骨盆。具体分析如下:

1.脊柱椎体:脊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易发生的部位,尤其是胸椎和腰椎。椎体骨折多由轻微外力或日常活动引起,表现为身高缩短、驼背畸形。骨折后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慢性疼痛或活动受限。由于椎体承重功能减弱,反复骨折风险较高。

2.髋部:髋部骨折多见于股骨颈或转子间,常因跌倒导致。此类骨折致残率高,需长期卧床,易引发肺炎或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髋部血供较差,骨折愈合困难,部分需手术干预。高龄患者预后较差,生存率显著降低。

3.腕部:桡骨远端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典型部位,跌倒时手掌撑地易发生。表现为腕部肿胀、畸形及活动障碍。虽愈合较快,但可能遗留关节僵硬或握力下降。女性绝经后发病率明显上升。

4.肩部:肱骨近端骨折常见于骨质疏松患者,多因侧向跌倒时手臂外展受力。症状包括肩部疼痛、无法抬举上肢。保守治疗易致关节粘连,手术固定后仍需早期康复训练以恢复功能。

5.骨盆:骨盆骨折多由低能量外伤引起,如坐位跌倒。疼痛集中于腹股沟或骶髂区,站立行走困难。稳定性骨折可保守治疗,但需警惕内脏损伤或慢性疼痛。

骨质疏松性骨折需注重预防,日常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适度运动增强骨强度。避免地面湿滑、家具摆放杂乱等跌倒风险。定期检测骨密度,尤其高龄或绝经后人群。出现不明原因疼痛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