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涛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级甲等 耳鼻喉科

耳朵什么情况下流脓

2025.06.30 16:16

耳朵流脓常见于外耳道感染、中耳炎急性发作、鼓膜穿孔、耳部外伤后感染、耳部肿瘤继发感染。具体分析如下:

1.外耳道感染:外耳道皮肤因细菌或真菌感染出现炎症,局部充血肿胀并伴随分泌物增多。过度掏耳或污水进入耳道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病原体滋生。脓液通常呈黄色或绿色,伴有耳痛、瘙痒及听力下降。严重时外耳道狭窄影响引流,需及时清理脓液并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2.中耳炎急性发作:中耳腔因咽鼓管功能障碍继发细菌感染,脓液积聚压迫鼓膜。患者多表现为剧烈耳痛、发热及耳鸣,鼓膜充血膨隆后可自行穿孔排脓。脓液初期较黏稠,可能带血丝,穿孔后疼痛减轻。需通过抗生素治疗并观察鼓膜愈合情况,避免转为慢性病变。

3.鼓膜穿孔:外伤或炎症导致鼓膜完整性破坏,中耳分泌物经穿孔处流出。脓液量少且稀薄,可能混有血性液体。穿孔较小可自愈,较大者需避免耳道进水以防继发感染。长期不愈合的穿孔可能需手术修补以恢复听力及屏障功能。

4.耳部外伤后感染:耳廓或外耳道因撞击、切割等损伤后未及时处理,创面被细菌污染形成化脓性炎症。脓液常伴随血痂及组织坏死物,周围皮肤红肿热痛。清创消毒是关键,深部感染需联合全身抗炎治疗,避免软骨炎等并发症。

5.耳部肿瘤继发感染:外耳道或中耳癌溃烂后合并感染,脓液呈腐臭味且反复发作。可能伴随耳内出血、面部麻木或听力骤降。需通过影像检查明确病变范围,手术切除肿瘤后结合放化疗控制病情进展。

出现耳流脓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自行掏挖或使用偏方。根据症状轻重选择局部用药或全身治疗,长期不愈或伴随眩晕、面瘫等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防护耳部避免外伤,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