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肠道出血怎么检查

2025.01.10 16:44

肠道出血可通过粪便检查、肠镜检查、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CT检查来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粪便检查:粪便检查是肠道出血初步筛查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测粪便中的潜血,可以发现肉眼不可见的少量出血情况。如果潜血试验阳性,提示肠道存在出血可能。操作简便、无创,能为后续进一步检查提供线索。

2.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出血的常用且重要手段。能够直接观察肠道内部的情况,包括黏膜是否有破损、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导致出血。在检查过程中,若发现出血点或可疑病变,还可同时进行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有助于确定肠道出血的病因。

3.血管造影:血管造影主要用于检查肠道血管性病变引起的出血。可以清晰地显示肠道血管的形态、分布以及是否存在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出血等情况。对于一些间歇性出血且出血量较大的患者,血管造影在出血活动期可能发现造影剂外溢的部位,从而精准定位出血点。

4.放射性核素扫描:放射性核素扫描对肠道出血的定位有一定价值。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红细胞注入体内后,在肠道出血部位会有放射性核素的聚集,通过体外的探测设备可以发现异常的放射性浓聚区,从而大致确定出血的部位。这种方法对于一些难以通过其他方法明确出血部位的隐匿性出血有帮助。

5.CT检查: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肠道的一些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出血。可以显示肠道壁的增厚、肿块、周围组织的浸润等情况。尤其是多层螺旋CT,对肠道病变的分辨率较高,能为肠道出血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并且可以快速地对整个腹部进行扫描,发现可能存在的其他病变。

肠道出血检查前应避免食用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食物或药物,如含铁丰富的食物、铋剂等。检查时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保持放松状态,以便顺利完成检查。如果检查后出现腹痛、便血加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