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痢疾致病菌

2024.12.16 09:53

痢疾致病菌主要包括志贺菌、沙门菌、弯曲菌、肠炎耶尔森菌、霍乱弧菌。具体分析如下:

1.志贺菌:志贺菌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腹泻、腹痛和发热等症状,通常以水样便为主,严重时可出现血便。志贺菌的感染在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更为常见,治疗通常需要抗生素和补液。

2.沙门菌:沙门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能够引起肠胃炎和痢疾。感染后,患者会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通常伴有腹痛。沙门菌的感染多与食用未煮熟的肉类、蛋类或污染的水源有关,治疗主要依赖于补液和对症处理,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

3.弯曲菌:弯曲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致病菌,主要通过不洁的食物和水传播。感染后,患者通常会出现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大便可能带有血液和黏液。弯曲菌感染的治疗通常以补液和对症药物为主,抗生素的使用需谨慎。

4.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耶尔森菌是一种较少见的致病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腹泻、发热、腹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肠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治疗通常需要抗生素和支持性治疗,早期干预可降低并发症风险。

5.霍乱弧菌:霍乱弧菌是引起霍乱的主要致病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剧烈的水样腹泻和呕吐,可能导致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甚至危及生命。霍乱的治疗需要及时补液和使用抗生素,预防措施包括改善水源卫生和食品安全。

在防止痢疾的传播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至关重要,定期洗手、饮用安全的水源、食用经过充分烹饪的食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特别是在流行季节或高风险地区,应格外注意饮食安全和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