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肝硬化出现下肢肿是怎么回事

2024.12.03 11:33

肝硬化出现下肢肿主要与低蛋白血症、门静脉高压、淋巴回流障碍、醛固酮增多、水钠潴留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低蛋白血症: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蛋白能力下降,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随之降低,使血管内的水分向组织间隙转移,从而引起下肢水肿。患者需要积极补充营养,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必要时可输注白蛋白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水肿。

2.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进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导致下肢水肿。治疗上主要是针对肝硬化进行综合治疗,如改善肝功能、降低门静脉压力,可使用药物如普萘洛尔等,同时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

3.淋巴回流障碍:肝硬化时肝内淋巴液生成增多,当超过胸导管引流能力时,淋巴液从肝包膜直接漏入腹腔,导致腹腔内淋巴液增多,影响下肢淋巴回流,引起下肢肿。目前主要是通过改善肝脏功能,减少淋巴液的生成,同时可适当抬高下肢促进淋巴回流。

4.醛固酮增多: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醛固酮增多会导致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增加,水钠潴留,进而引起下肢水肿。可使用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监测血钾水平。

5.水钠潴留:肝脏功能受损时,对体内激素的灭活能力下降,抗利尿激素等激素水平升高,导致水钠潴留,多余的水分积聚在组织间隙,引起下肢水肿。患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一般每天不超过2g,同时可适当使用利尿剂促进水钠排出,但要注意避免电解质紊乱。

肝硬化患者出现下肢肿时,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同时要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饮食上要遵循医嘱,合理摄入营养物质,避免加重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