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溶血性黄疸是什么症状

2025.02.09 16:56

溶血性黄疸的症状主要有皮肤和巩膜发黄、贫血表现、肝脾肿大、发热、酱油色尿。具体分析如下:

1.皮肤和巩膜发黄:溶血性黄疸患者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超出肝脏的代谢能力,胆红素在体内蓄积,从而导致皮肤和巩膜等部位黄染。这种黄染通常呈现浅柠檬色,是比较典型的症状,黄疸的程度轻重不一,与溶血的程度、速度等因素有关。

2.贫血表现:红细胞遭到破坏后,红细胞数量减少,会出现贫血症状。患者可能感到乏力、疲倦,活动耐力下降。面色苍白,因为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3.肝脾肿大:在溶血过程中,大量红细胞破坏后的产物需要在肝脏和脾脏进行处理,这会刺激肝脾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导致肝脾肿大。肝脏肿大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右上腹不适,脾脏肿大严重时可能会有腹部坠胀感,并且肿大的肝脾在查体时可被触及。

4.发热:溶血反应往往伴随着发热症状。因为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物质可作为致热原,刺激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发热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患者可能是低热,体温在37.5℃-38℃之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9℃,同时可能伴有寒战等表现。

5.酱油色尿: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大量释放入血,经过肾脏滤过时,血红蛋白会被滤出,形成血红蛋白尿,其颜色如同酱油色。这种情况通常提示溶血较为严重,大量血红蛋白的丢失会加重贫血症状,并且可能对肾脏功能造成损害,需要引起重视。

溶血性黄疸患者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防止感染加重溶血。饮食上可适当增加营养,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帮助改善贫血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