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痰饮湿浊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痰饮湿浊是中医学中的病理概念,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湿邪范畴。痰饮与湿浊常相互关联,痰饮偏重于有形之邪,湿浊则偏向无形之邪,二者均可阻滞气机,影响脏腑功能,导致多种疾病。

痰饮湿浊的形成与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水湿停聚则生痰饮;肺主通调水道,肺气失宣则水液停滞;肾主水液代谢,肾阳不足则水湿不化。湿浊多因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导致湿邪内蕴,久则化热成痰。痰饮湿浊可表现为身体困重、胸闷脘痞、舌苔厚腻、咳痰黏稠等症状,严重者可引发眩晕、水肿、关节疼痛等病症。

调理痰饮湿浊需注重健脾化湿、宣肺化痰、温肾利水。饮食宜清淡,避免生冷油腻之物,适当食用薏苡仁、茯苓、陈皮等药食同源之品。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帮助水湿代谢。若症状较重,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避免自行滥用祛湿药物,以免损伤正气。长期痰湿体质者需注意情绪调节,避免忧思伤脾,加重湿浊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