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颅脑损伤患者如何处理

2025.09.11 19:34

颅脑损伤患者需立即评估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缺氧、控制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止血并处理开放性伤口预防感染、密切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具体分析如下:

1.立即评估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颅脑损伤后首要任务是判断损伤程度,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工具量化意识状态,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生命体征不稳定可能提示脑干受压或休克,需优先处理。瞳孔变化、肢体活动异常等体征有助于定位损伤部位,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缺氧:颅脑损伤常伴随呕吐或舌后坠,易导致气道阻塞。及时清除口腔异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缺氧会加重脑水肿,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避免二氧化碳蓄积引发脑血管扩张。

3.控制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颅内压升高是致死主因,需床头抬高30度促进静脉回流。甘露醇或高渗盐水可快速脱水降颅压,但需监测电解质平衡。巴比妥类药物可降低脑代谢,严重时需去骨瓣减压术缓解脑组织压迫。

4.止血并处理开放性伤口预防感染:开放性损伤需加压包扎止血,避免直接压迫骨折碎片。清创后尽早缝合硬脑膜,预防脑脊液漏。广谱抗生素覆盖常见病原菌,破伤风抗毒素必不可少。颅骨凹陷骨折超过1cm需手术复位。

5.密切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动态观察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每小时记录一次。CT复查排除迟发性血肿,脑电图监测癫痫风险。营养支持与早期康复介入可改善预后,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修复。

颅脑损伤后72小时为危险期,避免剧烈搬动或过度刺激。镇痛镇静需谨慎,掩盖病情变化可能延误救治。长期卧床者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压疮。康复阶段应循序渐进,心理干预减轻创伤后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