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什么是妊娠脂肪肝炎

2025.08.20 16:10

妊娠脂肪肝炎是一种在妊娠期间发生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肝脏内脂肪的异常积聚,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严重时甚至危及母婴健康。这种疾病通常在怀孕中期或晚期出现,尤其是在妊娠第20周以后。妊娠脂肪肝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与孕妇的代谢变化、遗传因素以及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妊娠脂肪肝炎的症状可能不明显,部分孕妇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疲劳、恶心、呕吐等,容易与正常妊娠反应混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瘙痒等症状。此时,肝功能检测可能显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增高等异常指标。妊娠脂肪肝炎的发生与孕妇的体重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有关,孕期的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风险孕妇,定期的产前检查和肝功能监测能够帮助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方面,通常建议通过调整饮食、增加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等方式进行干预,严重者可能需要住院观察和治疗。

在妊娠期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妊娠脂肪肝炎的重要措施。合理的饮食结构应包括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适度的体育活动有助于维持良好的体重和代谢状态,孕妇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尤其是肝功能的变化,能够有效降低妊娠脂肪肝炎的风险。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妊娠期间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助于整体健康的维护。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积极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妊娠脂肪肝炎的发生率,保障母婴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