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脑液化性坏死有哪些病理变化

2025.09.28 17:07

脑液化性坏死是脑组织因缺血、缺氧或感染等因素导致的坏死性病变,坏死区域最终液化为囊性结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脑组织溶解、囊腔形成及周围胶质细胞增生。

脑液化性坏死的核心病理改变是脑组织坏死并液化。早期可见局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肿胀、核固缩或溶解,随后细胞结构崩解,形成无结构的嗜酸性坏死灶。随着病变进展,坏死组织逐渐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同时液化形成囊腔,内含淡黄色或清亮液体。周围脑组织可出现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瘢痕,部分区域可见新生毛细血管。若坏死范围较大,邻近脑组织可能受压移位,导致继发性神经功能障碍。

诊断脑液化性坏死时需结合影像学与病理检查,避免与脑脓肿、肿瘤囊变等混淆。治疗需针对病因,如控制感染、改善血液循环等,后期康复需关注神经功能恢复。预后取决于坏死范围及部位,部分病例可能遗留永久性神经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