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骨折后走路瘸怎么办

2025.09.15 22:25

骨折后走路瘸需根据恢复阶段调整负重强度、加强患肢肌肉锻炼、使用拐杖或支具辅助行走、纠正步态姿势、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根据恢复阶段调整负重强度:骨折愈合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及骨痂改造期,早期需严格避免患肢负重,随着骨痂生长逐渐增加承重。医生会根据影像学结果指导阶段性负重,过早负重易导致骨移位或二次损伤,过晚则可能延缓功能恢复。

2.加强患肢肌肉锻炼:长期制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如踝泵运动或直腿抬高,逐步过渡到抗阻练习。肌肉力量恢复可改善行走稳定性,减少跛行。

3.使用拐杖或支具辅助行走:单拐或双拐能分散患肢压力,避免错误代偿姿势。支具可固定骨折部位,适用于稳定性较差的恢复期。选择辅助工具需符合个体需求,并正确调整高度和受力点。

4.纠正步态姿势:跛行可能源于疼痛或习惯性代偿,需通过步态训练重建正常行走模式。物理治疗师会设计针对性练习,如平衡板训练或节奏性迈步,避免长期异常步态引发脊柱或关节问题。

5.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骨折愈合速度因人而异,需通过X光或临床检查判断骨痂生长情况。医生可能调整康复方案,如增加负重比例或介入手法松解粘连,确保功能逐步恢复。

康复期间需保持均衡营养,避免高糖饮食影响骨愈合。疼痛加剧或肿胀反复应及时就医,排除感染或固定失效。夜间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少水肿。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忌盲目模仿他人锻炼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