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内科

高血压在中医属于什么的范畴

2024.12.17 15:59

高血压在中医属于肝火上炎、肾虚、气滞血瘀、阴虚火旺、脾虚湿盛等范畴,具体分析如下:

1.肝火上炎:肝火上炎是指肝脏功能失调,导致肝气郁结,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波动、易怒、头痛等症状。中医认为,肝火亢盛会影响心脏,进而导致血压升高。调理肝火的方法包括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黄芩等。

2.肾虚:肾虚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肾阴虚则表现为阴液不足,导致虚火上升,肾阳虚则可能导致气血不足,无法有效维持血压。中医治疗肾虚主要通过补肾填精,常用的中药包括枸杞、山药等,以增强身体的整体功能。

3.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液淤滞,进而引发高血压。气滞通常与情绪有关,长期的情绪压抑会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形成血瘀。中医治疗气滞血瘀的方法包括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常用的中药有丹参、红花等。

4.阴虚火旺:阴虚火旺是指体内阴液不足,导致虚火亢盛,表现为口干、盗汗、心烦等症状。阴虚火旺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血压升高。中医治疗阴虚火旺主要通过滋阴降火,常用的中药有知母、麦冬等。

5.脾虚湿盛:脾虚湿盛是指脾脏功能减弱,导致湿气内生,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运行。脾虚可能导致水湿停滞,形成痰湿,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引发高血压。中医治疗脾虚湿盛的方法包括健脾利湿,常用的中药有白术、茯苓等。

在调理高血压的过程中,建议保持良好的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情绪波动,定期监测血压,结合中医理论进行个性化的调理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