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2025.07.23 08:37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需及时处理肢体外伤、避免包扎过紧、抬高患肢时注意适度、密切观察症状变化、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处理肢体外伤:肢体遭受挤压伤或骨折后,局部出血和水肿可能增加骨筋膜室内压力。迅速止血、固定骨折部位可减少组织进一步损伤,降低发生风险。开放性损伤需彻底清创,闭合性损伤需评估是否需要减压措施。

2.避免包扎过紧:包扎或固定时过度压迫可能阻碍血液循环,加剧室内压力升高。使用石膏或绷带时需留出适当空间,确保远端动脉搏动正常。若出现疼痛加剧、麻木等症状,需立即调整或拆除包扎材料。

3.抬高患肢时注意适度:抬高患肢可促进静脉回流,但过度抬高可能降低动脉灌注,反而加重缺血。建议抬高高度不超过心脏水平,同时密切观察肢体颜色、温度和感觉变化。

4.密切观察症状变化:早期识别症状是关键,如持续性剧痛、被动牵拉痛、感觉异常等。需定期检查肢体肿胀程度、动脉搏动及神经功能。一旦怀疑发生,应立即就医干预,避免不可逆损伤。

5.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活动患肢,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粘连。但需避免过度负荷,以免加重水肿。锻炼强度应根据恢复情况调整,确保安全有效。

预防过程中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方案,尤其对高风险人群如骨折患者或血管损伤者更需谨慎。医疗操作应规范,避免因人为因素增加风险。出现异常时不可拖延,及时专业处理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