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灌肠不排便怎么办

2025.01.22 21:11

灌肠不排便可尝试调整灌肠液、改变体位、按摩腹部、增加灌肠次数、使用辅助排便药物。具体分析如下:

1.调整灌肠液:灌肠液的种类、温度、量等因素可能影响排便效果。如果灌肠液温度过低或过高,可能刺激肠道产生痉挛,阻碍排便。可将灌肠液温度调整到接近体温的39-41℃。同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灌肠液的量,过少可能无法充分刺激肠道蠕动,过多可能引起不适,一般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ml。

2.改变体位:合适的体位有助于灌肠液在肠道内的流动和粪便的排出。如果是左侧卧位灌肠后不排便,可以尝试更换为右侧卧位或膝胸卧位。不同体位能改变肠道的弯曲度,使灌肠液到达肠道不同部位,更好地软化粪便,促进排便。

3.按摩腹部:按摩腹部可以刺激肠道蠕动。按照肠道的走行方向,从右下腹开始,向上经过脐部,再向左下腹按摩。按摩力度要适中,过轻可能达不到刺激效果,过重会引起患者不适。通过按摩可促进灌肠液与粪便的混合,加速粪便向直肠移动,利于排出。

4.增加灌肠次数:单次灌肠可能无法彻底清除肠道内的粪便。在患者身体耐受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灌肠次数。但每次灌肠之间需要间隔一定时间,让肠道有短暂的休息,一般间隔30-60分钟。多次灌肠可逐步清除肠道内干结的粪便。

5.使用辅助排便药物:在灌肠的基础上,可遵医嘱使用开塞露等辅助排便药物。开塞露能润滑肠道、刺激肠壁,增强肠道蠕动。将开塞露挤入直肠后,可让患者保持原体位一段时间,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再尝试排便。

在进行灌肠操作及处理不排便情况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面色、腹部情况等。操作过程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道黏膜。如果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加剧、面色苍白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