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怎样科学测脉搏

2025.03.07 20:05

科学测脉搏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注意测量时间与环境、了解正常脉搏范围、结合其他生理指标综合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人体多处动脉可用于测量脉搏,常见部位包括桡动脉、颈动脉、股动脉等。桡动脉位于手腕内侧,是最常用的测量部位,因其位置表浅且易于触及。颈动脉位于颈部两侧,适用于紧急情况或桡动脉难以触及的情况。股动脉位于大腿根部,适用于特殊医疗检查。选择测量部位时需考虑方便性、准确性以及患者舒适度。

2.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脉搏时,需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轻轻按压在测量部位,感受动脉搏动。避免使用拇指,因其自身有脉搏可能干扰测量。按压力度应适中,过轻可能无法感知脉搏,过重可能阻断血流。计数时,通常记录15秒内的搏动次数,再乘以4得到每分钟脉搏数。对于心律不齐者,建议计数60秒以确保准确性。

3.注意测量时间与环境:测量脉搏应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外界干扰。测量前应让被测者休息5-10分钟,以消除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时间应避开餐后、运动后或情绪激动时,这些情况下脉搏可能暂时加快。对于长期监测者,建议固定时间测量,如早晨起床后或睡前,以便于比较和分析。

4.了解正常脉搏范围:正常成年人的静息脉搏范围为60-100次/分。运动员或经常锻炼者可能低于60次/分,属于正常现象。儿童脉搏较快,新生儿可达120-140次/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慢。老年人脉搏可能略快于成年人。脉搏过快或过慢都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5.结合其他生理指标综合分析:脉搏是反映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但需结合血压、呼吸、体温等其他生理指标综合分析。例如,脉搏加快伴随血压下降可能提示休克;脉搏不规则可能提示心律失常;脉搏微弱可能提示心力衰竭。对于异常脉搏,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科学测脉搏是评估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手段,但需注意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测量结果应结合个体差异、生理状态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对于异常脉搏,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定期监测脉搏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健康问题,维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