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厌食症怎么得的

2025.01.11 13:02

厌食症可能由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压力、不良饮食习惯得的。具体分析如下:

1.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厌食症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过度追求完美、低自尊、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患者通过控制饮食来获得一种掌控感。一些人对自身形象存在严重的扭曲认知,即使已经很瘦,仍然觉得自己肥胖,从而过度节食。这种心理上的自我否定和对身材的过度关注,会逐渐减少食物摄入,最终发展成厌食症。

2.生理因素:某些生理状况可能引发厌食症。比如身体内激素失衡,像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身体代谢加快,可能影响食欲调节机制,导致食欲减退。另外,一些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会使患者在进食后出现不适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等,长期下来患者会对进食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进而减少食物摄取量,有可能发展为厌食症。

3.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厌食症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在一些家庭中,可能存在过度控制或关系紧张的情况。例如,父母对孩子的饮食过度干涉,要求孩子按照特定的方式进食或者过度关注孩子的体重,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通过拒绝进食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家庭中存在情感忽视,孩子可能会将控制饮食作为一种吸引关注的方式,长此以往容易发展成厌食症。

4.社会文化压力:现代社会文化对身材的审美标准往往强调瘦为美。媒体、广告等不断传播以瘦为美的形象,这给很多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轻女性,为了符合这种社会文化所推崇的理想身材,可能会过度节食。在社交环境中,同伴之间也可能存在身材比较的情况,这进一步促使一些人通过极端的节食方式来追求瘦的身材,从而增加了患厌食症的风险。

5.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厌食症的一个因素。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如经常不吃早餐、暴饮暴食或者过度吃零食等,会打乱身体正常的消化和食欲调节机制。过度吃零食可能会使正餐时没有饥饿感,从而减少正餐的摄入量。而长期的暴饮暴食后又突然节食,身体难以适应这种饮食模式的巨大变化,也容易导致食欲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厌食症。

厌食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无论是患者自身还是周围的人,都要关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对于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家庭中,要营造健康的饮食氛围和和谐的家庭关系。社会也应倡导多元的审美观念,减少对单一身材标准的过度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