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做肠镜查出是慢性结肠炎,可是大便困难怎么回事

2024.12.03 11:23

慢性结肠炎患者大便困难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肠黏膜受损、饮食结构不合理、精神心理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具体分析如下:

1.肠道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会使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受到影响。炎症刺激肠道神经,导致肠道蠕动节律改变,可能出现蠕动减慢或不规律蠕动。这就使得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导致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可适当增加运动量,促进肠道蠕动。

2.肠黏膜受损:炎症会损伤肠黏膜,使肠黏膜的正常分泌功能出现障碍。肠黏膜分泌的黏液有助于润滑肠道,促进排便。当肠黏膜受损后,黏液分泌减少,粪便在肠道内的通行阻力增大,容易造成大便困难。患者需要积极治疗结肠炎,减轻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可遵医嘱使用修复肠黏膜的药物。

3.饮食结构不合理:如果患者饮食中缺乏足够的膳食纤维,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摄入过少,而过多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会导致大便干结。膳食纤维可以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等。

4.精神心理因素:慢性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这种神经调节异常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排便反射受到抑制,进而出现大便困难。患者要学会调节情绪,可通过适当的休闲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等缓解压力。

5.肠道菌群失调:慢性结肠炎可能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有益菌的数量减少,有害菌可能滋生,这会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肠道菌群失调还可能导致肠道内气体产生过多,引起腹胀,进一步加重排便困难。患者可适当补充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久坐,定时排便。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