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劳损点是怎么形成的

2025.09.15 22:25

劳损点的形成与长期重复动作导致局部组织微损伤积累、不良姿势引发肌肉韧带受力不均、关节稳定性不足造成代偿性紧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代谢废物清除、年龄增长伴随组织修复能力下降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长期重复动作导致局部组织微损伤积累:频繁进行相同动作会使特定部位的肌肉、肌腱或筋膜持续受力,超出自身修复速度时,微小损伤逐渐叠加,最终形成劳损点。例如长期打字易引发手腕屈肌劳损,反复搬运重物可能导致腰部竖脊肌损伤。

2.不良姿势引发肌肉韧带受力不均:静态姿势异常如驼背、跷二郎腿等,会使部分肌肉长期处于缩短或拉长状态,韧带承受异常牵拉,局部应力集中诱发炎症反应。脊柱侧凸患者常出现单侧腰肌劳损点即为此类典型表现。

3.关节稳定性不足造成代偿性紧张:当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失衡或韧带松弛时,其他肌肉群需过度收缩以维持稳定。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后,股四头肌常出现劳损点便是代偿机制的结果。

4.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代谢废物清除:劳损点区域因持续痉挛或压迫导致毛细血管网供血不足,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形成疼痛-痉挛恶性循环。久坐人群的梨状肌劳损多与此相关。

5.年龄增长伴随组织修复能力下降:随着年龄增加,肌腱弹性纤维减少、滑膜液分泌不足,轻微损伤修复时间延长。中老年人肩袖部位易出现劳损点,与退行性变化密切相关。

出现劳损点后需避免盲目按摩或剧烈拉伸,急性期应减少局部负荷,通过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日常保持规律活动强度,注意动作模式合理性,必要时寻求专业评估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