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脚跖骨骨折应该注意哪些

2025.07.23 08:37

脚跖骨骨折需严格制动避免二次损伤、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定期复查观察愈合进展、合理补充营养促进骨骼修复、循序渐进恢复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具体分析如下:

1.严格制动避免二次损伤:跖骨骨折后需立即固定患处,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限制足部活动。早期随意移动可能导致骨折端移位或延迟愈合,严重时需手术干预。制动期间避免患足负重,行走时使用拐杖分担压力。固定时间根据骨折程度而定,一般需4-6周,复杂骨折可能延长至8周以上。

2.抬高患肢减轻肿胀:骨折后局部血液循环受阻易引发肿胀,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可促进静脉回流。建议平卧时用软垫支撑小腿,每日抬高3-4次,每次30分钟。配合冷敷可进一步缓解疼痛,但需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若肿胀持续加重伴皮肤发紫,需警惕血管或神经损伤。

3.定期复查观察愈合进展:骨折后2周、4周及6周需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认骨痂形成情况。若发现对位不良或愈合延迟,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复查时需评估软组织恢复状态,如出现皮肤压疮或石膏松动应即刻处理。后期康复阶段需通过动态检查判断负重时机。

4.合理补充营养促进骨骼修复:每日摄入足量蛋白质、钙质及维生素D,如牛奶、鱼类与深绿色蔬菜。避免高盐饮食加重水肿,戒烟酒以防影响血供。可适量补充胶原蛋白类食物,但无需过度依赖保健品。合并骨质疏松者需在指导下调整膳食结构。

5.循序渐进恢复活动防止肌肉萎缩:拆除固定后初期进行被动关节屈伸训练,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康复初期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跳跃或奔跑。每日训练时间不超过30分钟,分次完成。若活动后出现持续性疼痛需暂停并就医评估。

康复期间保持患足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预防感染。疼痛管理以医嘱为准,勿自行增减药物。心理调适同样重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恢复节奏。出现发热或异常分泌物需立即就医排查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