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脊髓性肌肉萎缩怎样预防

2025.09.11 19:34

脊髓性肌肉萎缩可通过基因检测筛查携带者、孕期产前诊断避免患儿出生、避免近亲结婚降低遗传风险、加强新生儿早期筛查干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诱因。具体分析如下:

1.基因检测筛查携带者:脊髓性肌肉萎缩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通过血液或唾液基因检测可明确是否为致病基因携带者。若夫妻双方均为携带者,后代患病概率为25%。建议有家族史或生育计划的人群提前检测,必要时结合遗传咨询评估风险。

2.孕期产前诊断避免患儿出生:高危孕妇需在孕10-14周进行绒毛取样或孕16-20周进行羊水穿刺,提取胎儿DNA进行基因分析。若确诊胎儿患病,可及时采取医学措施。该技术准确率超过95%,但存在一定流产风险,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3.避免近亲结婚降低遗传风险:近亲配偶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概率显著增加,后代患病风险可达普通人群的数十倍。提倡婚前了解家族遗传病史,三代以内血亲应避免生育,从源头上减少基因异常传递。

4.加强新生儿早期筛查干预:部分地区已将脊髓性肌肉萎缩纳入新生儿足跟血筛查项目,通过检测SMN1基因缺失实现早诊早治。确诊患儿需在症状出现前接受药物和康复治疗,延缓肌肉功能退化,改善预后。

5.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诱因:备孕期间需均衡营养、避免接触辐射及有毒化学物质,孕期防止病毒感染。虽无法改变遗传基因,但减少环境诱因可降低基因异常表达概率,维护神经肌肉系统健康。

脊髓性肌肉萎缩尚无根治手段,预防需多环节配合。检测与诊断需在专业机构进行,避免盲目干预。生育决策应充分权衡医学建议与伦理因素,新生儿治疗需长期随访。日常防护需结合个体情况,不可依赖单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