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儿童骨折怎么办

2025.09.15 22:25

儿童骨折后需立即制动避免二次损伤、用夹板或硬物固定伤处减少移位风险、冰敷肿胀部位缓解疼痛和炎症、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康复期适当锻炼促进功能恢复。具体分析如下:

1.立即制动避免二次损伤:骨折发生后,首要措施是限制患肢活动。随意移动可能导致断端错位或损伤周围神经血管。可利用围巾、绷带等临时悬吊上肢,或保持下肢平躺姿势,等待专业处理。制动时需注意避免压迫骨折部位,同时观察远端肢体颜色和温度变化。

2.用夹板或硬物固定伤处减少移位风险:就地取材选择木板、硬纸板等材料固定骨折两端关节。固定范围需超过上下两个关节,例如前臂骨折需固定腕肘关节。捆绑力度适中,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若开放性骨折露出骨端,不可自行复位,用清洁敷料覆盖后固定。

3.冰敷肿胀部位缓解疼痛和炎症:伤后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低温能使血管收缩减少内出血。冰袋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皮肤。肿胀严重时可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避免热敷或揉搓伤处,以免加重组织水肿。

4.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儿童骨骼存在生长板,需通过X光判断损伤范围。部分青枝骨折需手法复位,复杂骨折可能需手术内固定。医生会根据年龄选择可吸收螺钉或弹性髓内钉,尽量减少对骨骺的损伤。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畸形愈合或肢体不等长。

5.康复期适当锻炼促进功能恢复:拆除固定后需循序渐进活动关节,初期以被动拉伸为主,后期增加抗阻训练。上肢骨折可练习抓握,下肢骨折需拄拐部分负重。康复过程中出现异常疼痛需暂停训练并复查,避免过度锻炼造成再骨折。

骨折后两周内需密切观察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若出现麻木或苍白需立即复诊。日常饮食应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但避免盲目补充钙剂。定期随访监测骨骼生长状态,直至影像学显示骨痂形成良好。家长需监督儿童避免剧烈运动,直至医生确认完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