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血瘀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中医所说的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停滞在经络、脏腑中的病理状态。血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常表现为疼痛、肿块、出血、肤色暗沉等症状。中医理论认为,气血运行受阻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血液淤积,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血瘀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外感寒邪、气滞、气虚、外伤等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受阻。寒邪侵袭会使血液凝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气虚则推动无力,外伤则直接损伤脉络。血瘀的临床表现多样,如刺痛固定不移、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女性可能出现痛经、闭经,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见胸闷、胸痛。中医治疗血瘀常采用活血化瘀法,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均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

血瘀体质者需注意日常调理。避免久坐不动,适当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饮食上少食生冷、油腻之物,可适量食用山楂、黑木耳等活血食材。情绪不畅易导致气滞血瘀,保持心情愉悦尤为重要。若出现严重血瘀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滥用活血药物,以免加重出血风险。冬季需防寒保暖,避免寒邪加重血瘀。长期血瘀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因此早期干预和调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