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胃溃疡饮食是怎么回事

2024.12.03 11:32

胃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因素、饮食因素、胃酸和胃蛋白酶、精神因素等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能产生尿素酶等物质,分解尿素产生氨,氨可中和胃酸,使幽门螺杆菌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同时氨对胃黏膜细胞有毒性作用,引起炎症反应,长期可导致胃溃疡。幽门螺杆菌还可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削弱胃黏膜的修复能力。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像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COX-1在胃黏膜中可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包括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进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等。药物抑制了COX-1,就会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使胃黏膜失去保护,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引发胃溃疡。

3.饮食因素:长期饮食不规律,比如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等,会打乱胃的正常生理节律。胃在空腹时会分泌胃酸,若没有食物中和胃酸,胃酸就会直接接触胃黏膜,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另外,经常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使胃黏膜充血、水肿,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增加胃溃疡发生的风险。高盐饮食也会损伤胃黏膜,因为高浓度的盐会使胃黏膜的黏液层变薄,从而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4.胃酸和胃蛋白酶:胃酸和胃蛋白酶是胃液中的主要成分,正常情况下,胃黏膜有一套防御机制来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但当防御机制受损时,胃酸和胃蛋白酶就会对胃黏膜进行消化,形成溃疡。例如,当胃黏膜血流减少时,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胃酸和胃蛋白酶就更容易侵蚀胃黏膜。另外,胃排空延迟会使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刺激胃酸持续分泌,也会增加胃溃疡的发病几率。

5.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因素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的调节。大脑皮质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会抑制胃黏液的分泌,使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同时,精神因素还会导致胃的蠕动和排空功能紊乱,使胃酸分泌失调,这些都会促使胃溃疡的形成。

胃溃疡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可能会加重症状的食物。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这些对于胃溃疡的恢复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