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内科

艾灸出水泡是怎么回事

2025.08.29 16:42

艾灸后皮肤出现水泡,通常是由于局部温度过高或操作不当导致的烫伤反应。艾灸时,燃烧的艾条或艾柱产生热量,若距离皮肤过近或停留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表皮组织受损,体液渗出形成水泡。部分人群皮肤敏感或体质湿热,也可能在艾灸后出现水泡,属于机体对热刺激的一种反应。

艾灸过程中,水泡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操作者手法不熟练、艾灸器具温度控制不当,或受灸者皮肤耐受性较差,均可能引发水泡。中医理论认为,水泡的出现有时与体内湿气外排有关,尤其在湿气较重的部位更易发生。但需注意,水泡并非艾灸疗效的必然标志,过度追求排湿可能增加皮肤损伤风险。若水泡较小且无感染迹象,通常可自行吸收;若水泡较大或伴随红肿疼痛,则需及时处理,避免继发感染。

进行艾灸时,应选择专业医师或经验丰富的操作者,确保温度与时间适宜。施灸前可测试皮肤对热的敏感度,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热。出现水泡后,不可随意挑破,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小水泡可涂抹烫伤药膏,覆盖无菌敷料;大水泡需由医务人员处理,必要时消毒引流。艾灸后避免立即接触冷水或摩擦皮肤,体质虚弱或糖尿病患者更需谨慎,防止伤口愈合不良。若水泡反复出现或伴随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