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婴儿打防疫针后张疙瘩怎么办

2025.09.08 17:10

婴儿接种疫苗后出现皮肤疙瘩属于常见反应,通常无需过度担忧。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摩擦、局部冷敷缓解红肿瘙痒、观察疙瘩变化情况、持续扩大或伴随发热及时就医。具体分析如下:

1.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防止细菌感染。每日用温水轻柔擦拭周围皮肤,勿使用肥皂或酒精刺激。若疙瘩表面有渗出液,可涂抹少量医用氧化锌软膏保护创面。衣物选择纯棉透气材质,减少局部摩擦。

2.避免抓挠或摩擦:疙瘩可能伴随瘙痒,需修剪婴儿指甲或佩戴棉质手套。剧烈抓挠会导致皮肤破损甚至继发感染。睡觉时调整姿势避免压迫接种侧肢体,抱婴儿时注意避开注射部位。

3.局部冷敷缓解红肿瘙痒:将干净毛巾浸冷水后拧至半干,隔衣物敷于疙瘩处,每次不超过5分钟。低温能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炎症反应,每日可重复2-3次。切勿直接冰敷或使用药膏揉搓。

4.观察疙瘩变化情况:多数疫苗反应性疙瘩在3天内自行消退。记录疙瘩大小、颜色、硬度变化,正常范围为直径小于3cm的淡红色硬结。若逐渐缩小且无脓液渗出,属于正常免疫应答过程。

5.持续扩大或伴随发热及时就医:疙瘩直径超过5cm、出现紫癜或水疱、持续高热超过38.5℃时,需排查过敏或感染。就医时携带疫苗接种记录本,描述疙瘩出现时间及发展过程,便于医生判断是否为异常反应。

接种后48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饮食保持清淡。监测体温每日至少3次,出现嗜睡或拒奶等异常表现应立即联系医疗机构。不同疫苗反应差异较大,卡介苗接种后2-4周出现局部化脓属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