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基孔肯雅热病是什么病

2025.08.01 21:10

基孔肯雅热病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此病最早在1952年被发现于坦桑尼亚,现已在全球多个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尤其是在非洲、亚洲和美洲的一些地方。感染后,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和皮疹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长期的关节疼痛和其他并发症。

基孔肯雅热病的传播主要依赖于蚊子,尤其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这些蚊子在白天活动,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时分最为活跃。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到12天,症状的出现通常较为突然,发热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关节疼痛是该病的一个显著特征,通常影响手腕、脚踝和膝盖等关节,疼痛程度可能非常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虽然大多数患者在几周内会逐渐康复,但部分人可能会经历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关节不适。

在预防基孔肯雅热病时,避免蚊虫叮咬是最有效的措施。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在蚊子活跃的时段尽量待在室内等都是有效的防护手段。清理周围环境,消除积水,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也是预防的重要措施。对于已经感染的人,虽然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但可以通过休息、补充液体和使用止痛药来缓解症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从而降低感染风险。尤其在流行地区,定期关注当地的疫情动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