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什么是外伤后脑脂肪栓塞

2025.08.15 17:13

外伤后脑脂肪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医学状况,通常发生在骨折或其他创伤后,尤其是长骨骨折。脂肪颗粒从骨髓或脂肪组织释放到血液中,最终可能导致血管阻塞,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进而引发神经系统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这种情况的发生机制与外伤后的生理反应密切相关。长骨骨折时,骨髓中的脂肪细胞可能被破坏,释放出脂肪颗粒进入血液循环。这些脂肪颗粒可以通过血流传播,最终到达大脑的微血管,造成栓塞。临床表现可能包括意识障碍、呼吸急促、皮疹、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的出现通常在外伤后24至72小时内。由于脂肪栓塞的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确诊通常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CT或MRI可以帮助识别脑部的异常变化,及时的诊断和处理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在处理外伤后脑脂肪栓塞时,需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尽早识别和诊断是关键,及时的医疗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其次,患者的生命体征需要密切监测,尤其是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状态。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支持性治疗,如氧疗、液体管理和对症处理,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来改善血液流动。预防措施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高风险患者中,合理的外科干预和术后管理能够降低脂肪栓塞的发生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应接受适当的监测和随访,以确保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整体健康的维护。通过综合的医疗措施,能够有效应对外伤后脑脂肪栓塞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