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骨髓炎分为哪些种类

2025.09.15 22:25

骨髓炎分为急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硬化性骨髓炎、化脓性骨髓炎、结核性骨髓炎。具体分析如下:

1.急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局部剧烈疼痛、红肿、发热及功能障碍。常见于儿童长骨干骺端,多由细菌经血行播散引起。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转为慢性或引发败血症。早期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指标,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必要时需手术引流。

2.慢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骨髓炎迁延不愈或反复感染导致,病程长且易复发。典型症状包括窦道形成、死骨排出及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影像学可见骨质破坏与增生并存。治疗难度较大,需彻底清除病灶,结合长期抗生素使用,部分病例需植骨修复缺损。

3.硬化性骨髓炎:硬化性骨髓炎以骨质硬化为主,炎症反应较轻,疼痛呈持续性但局部红肿不明显。好发于长骨骨干,病因尚不明确。X线显示骨皮质增厚、髓腔狭窄。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抗生素效果有限,严重者需手术减压。

4.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骨髓炎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及局部脓肿形成。脓液积聚可导致骨质坏死,需尽早切开引流并联合敏感抗生素。延误治疗可能遗留畸形或功能障碍。

5.结核性骨髓炎:结核性骨髓炎属于特异性感染,进展缓慢,多继发于肺结核。好发于脊柱和关节,表现为低热、盗汗及局部冷脓肿。影像学可见虫蚀样骨质破坏,治疗需长期抗结核药物,必要时手术清除病灶。

骨髓炎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停药或延误治疗。定期复查影像学及炎症指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营养支持,增强抵抗力。局部保持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减少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