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脑垂体瘤分为哪几种

2025.08.11 14:18

脑垂体瘤可分为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无功能性垂体瘤、促甲状腺激素瘤。具体分析如下:

1.泌乳素瘤:泌乳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瘤,主要特征是过度分泌泌乳素。女性患者可能出现闭经、溢乳,男性患者则表现为性欲减退或勃起功能障碍。肿瘤体积较小时可通过药物治疗控制,若体积较大压迫周围组织则需手术干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避免长期高泌乳素血症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2.生长激素瘤:生长激素瘤分泌过量生长激素,儿童患者表现为巨人症,成人患者则出现肢端肥大症。典型症状包括面容改变、手足增大、关节疼痛等。长期未治疗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和代谢异常。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药物抑制激素分泌或放射治疗,需根据肿瘤大小和患者情况制定方案。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此类肿瘤过度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库欣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高血压和血糖升高。诊断需结合激素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若无法完全切除则需配合药物或放疗控制激素水平,避免长期高皮质醇对多器官的损害。

4.无功能性垂体瘤:无功能性垂体瘤不分泌过量激素,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压迫视神经或正常垂体组织,导致视力下降、头痛或垂体功能减退。治疗以手术为主,若肿瘤残留或复发可辅以放疗。定期随访监测肿瘤进展和垂体功能至关重要。

5.促甲状腺激素瘤:促甲状腺激素瘤罕见,分泌过量促甲状腺激素,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能出现心悸、体重下降、多汗等症状。治疗需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监测甲状腺功能,必要时补充激素调节代谢平衡。

出现头痛、视力变化或激素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治疗方案需结合肿瘤类型、大小及患者整体状况制定,术后定期复查激素水平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疗效和复发风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术后恢复和长期管理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