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什么是二型肺结核

2025.08.21 17:54

二型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肺部感染性疾病,属于结核病的一种类型。该病通常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胸痛、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等症状。二型肺结核在临床上常常被称为活动性肺结核,因为其症状明显且容易传播,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在病理上,二型肺结核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感染后,结核分枝杆菌会在肺部形成小的肉芽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肉芽肿可能会破裂,导致病菌扩散。此时,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感染,进而导致病情加重。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光或CT扫描,能够帮助医生观察肺部的病变情况。确诊通常需要通过痰液检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或干扰素释放试验等方式进行。治疗上,二型肺结核需要长时间的抗结核药物治疗,通常为六个月至一年,患者需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二型肺结核的传播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空气流通不良的环境中,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接种卡介苗能够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在高风险人群中。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避免随意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以免导致耐药性结核的出现。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营养和充足的休息,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有结核病高风险因素的人群,能够及早发现潜在的感染,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二型肺结核是一种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重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减少传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