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外伤性胆管损伤的治疗有哪些

2025.08.11 14:18

外伤性胆管损伤的治疗包括手术修复、内镜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具体分析如下:

1.手术修复:手术修复是外伤性胆管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适用于严重损伤或完全断裂的情况。手术方式包括胆管端端吻合、胆管空肠吻合等,需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选择合适方法。术中需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确保吻合口无张力,避免术后狭窄或漏。术后需密切观察引流液性状,早期发现并发症。对于合并肝脏或血管损伤者,需同期处理。术后需长期随访,评估胆管通畅情况。

2.内镜治疗:内镜治疗适用于部分胆管损伤或术后狭窄,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进行诊断和治疗。内镜下可放置支架扩张狭窄段,促进胆汁引流,减少胆瘘风险。对于轻微损伤,内镜治疗可避免二次手术。治疗需分次进行,逐步调整支架位置和数量。内镜治疗创伤小,但需注意术后胰腺炎、感染等并发症。

3.介入治疗:介入治疗通过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缓解胆汁淤积,适用于无法手术或内镜治疗者。引流可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对于胆瘘,介入治疗可局部栓塞或放置引流管。介入治疗需在影像引导下精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血管。术后需定期冲洗引流管,保持通畅。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手段,包括抗感染、利胆、护肝等。抗生素用于预防或控制胆道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利胆药物可促进胆汁排泄,减轻淤胆症状。护肝药物改善肝功能,辅助修复胆管黏膜。疼痛明显者可适当使用镇痛药。药物治疗需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单独使用效果有限。

5.营养支持:营养支持对恢复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长期胆汁引流或手术创伤者。需给予高蛋白、低脂饮食,补充脂溶性维生素。肠内营养优先,必要时采用肠外营养。定期监测营养指标,调整方案。营养支持可促进组织修复,减少并发症。

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损伤程度和患者状况选择个体化方案,动态评估疗效。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早期发现异常。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治疗手段,多学科协作可提高成功率。长期随访不可忽视,定期复查影像学和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