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凝血功能低下怎么治疗

2025.08.23 15:55

凝血功能低下的治疗包括补充凝血因子、使用促凝血药物、输注血小板、控制出血风险、治疗原发疾病。具体分析如下:

1.补充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缺乏是常见原因,可通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特定凝血因子浓缩剂快速补充。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时,可联合维生素K注射。治疗需根据实验室指标调整剂量,避免过量导致血栓。

2.使用促凝血药物:氨甲环酸等抗纤溶药物能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减少出血。蛇毒血凝酶类药物可直接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用药需监测凝血功能,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引发不良反应。

3.输注血小板: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术前或活动性出血时需维持血小板计数在安全范围。反复输注可能产生抗体,需配型或采用去白细胞血小板。

4.控制出血风险: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性操作,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可口服止血药物,关节出血需制动并冷敷。严重出血需立即就医。

5.治疗原发疾病:肝硬化等肝脏疾病需改善肝功能,白血病需化疗或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需免疫调节。原发病控制后凝血功能可能逐步恢复。

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指标,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饮食宜清淡,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出现皮下瘀斑、鼻衄等症状加重时及时就医。药物剂量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